所謂的職業倦怠
春節假期過後到現在一星期了,我相信還是有不少人突然回歸工作會感到不習慣,覺得精神萎靡、注意力不集中。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症狀,那就可能是俗稱的長假症候群。 所幸,這只是暫時的,經過幾天就會自己調整過來了。 有一種狀況很類似長假症候群, 但是實際上會更嚴重,那就是所謂的職業倦怠。 職業倦怠有三個維度,其中有兩個問題特别突出, 一個是“無意義感”。就是認為自己做的工作沒有甚麼價值,成就感很低;另一個問題是“情緒耗竭”。 你可能對“情緒耗竭”這個詞有點陌生, 耗竭,就是指消耗和枯竭。情緒耗竭,就是說人的情緒都用光了,沒辦法再應對工作。 那“無意義感”和“情緒耗竭”到底是如何形成的?如果有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自救? 我們都知道人會產生各種情緒, 可是,為什麼情緒會消耗甚至會枯竭呢? 心理學家陳海賢老師說,人的情緒其實有一個重要的功能,就是應對壓力。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,是情緒幫助人類更好的生存下來。 例如,當然面對野獸的時候,不管妳是選擇戰鬥或是逃跑,都是通過情緒來驅動你的行動。在職場上也是一樣,無論是碰到緊急的任務、工作上遇到挫折、還是被上司誤會、甚至是被同事不公平對待,這些外界來的壓力都需要人們調動情緒去應對與處理。 所以,工作其實也是一種情緒勞動。 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,情緒是有限資源。 舉例來說,如果你把自己的情緒想像成是一個蓄水池,每處理一件事,你都要從裡面舀一些水出來。那如果在壓力特別巨大,又持續存在的時候,超出了你的承載能力,會發生甚麼事情? 你只能不停地舀水,如果得不到喘息和補充, 最後,水池的水就被舀乾,你也就陷入了情緒耗竭。 常見的例子就是工作量大、遇到不對盤的同事或者上司,總是對妳雞蛋裡挑骨頭,無論妳怎麼正向思考,就是沒辦法應付。 長期下來,你的情緒就慢慢耗竭。 最直接的後果,就是進入保護模式,進入一個麻木和僵硬的狀態,失去了活力和創造力,然後面對工作也只是被動、機械式地應付。 更極端的,就是會出現“去人格化”。 去人格化,簡單來說,就像是把人“物化”。不把人當成人,而是把人當成完成任務的工具。 一旦去人格化,對周圍的同事會變得非常冷漠。這樣的人成了管理者,會對下屬非常苛刻,没有人情味,慢慢地公司的工作氛圍也會變得功利化。 其他人要嘛就適應,不然就陷入長期壓抑的狀態。 那有甚麼方法可以從這種狀態走出來呢? 最直接的方法,當然就是遠離壓力源,另一種方式,就是讓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