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的職業倦怠
春節假期過後到現在一星期了,我相信還是有不少人突然回歸工作會感到不習慣,覺得精神萎靡、注意力不集中。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症狀,那就可能是俗稱的長假症候群。
所幸,這只是暫時的,經過幾天就會自己調整過來了。
有一種狀況很類似長假症候群,
但是實際上會更嚴重,那就是所謂的職業倦怠。
職業倦怠有三個維度,其中有兩個問題特别突出,
一個是“無意義感”。就是認為自己做的工作沒有甚麼價值,成就感很低;另一個問題是“情緒耗竭”。
你可能對“情緒耗竭”這個詞有點陌生,
耗竭,就是指消耗和枯竭。情緒耗竭,就是說人的情緒都用光了,沒辦法再應對工作。
那“無意義感”和“情緒耗竭”到底是如何形成的?如果有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自救?
我們都知道人會產生各種情緒,
可是,為什麼情緒會消耗甚至會枯竭呢?
心理學家陳海賢老師說,人的情緒其實有一個重要的功能,就是應對壓力。
從進化的角度來看,是情緒幫助人類更好的生存下來。
例如,當然面對野獸的時候,不管妳是選擇戰鬥或是逃跑,都是通過情緒來驅動你的行動。在職場上也是一樣,無論是碰到緊急的任務、工作上遇到挫折、還是被上司誤會、甚至是被同事不公平對待,這些外界來的壓力都需要人們調動情緒去應對與處理。
所以,工作其實也是一種情緒勞動。
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,情緒是有限資源。
舉例來說,如果你把自己的情緒想像成是一個蓄水池,每處理一件事,你都要從裡面舀一些水出來。那如果在壓力特別巨大,又持續存在的時候,超出了你的承載能力,會發生甚麼事情?
你只能不停地舀水,如果得不到喘息和補充,
最後,水池的水就被舀乾,你也就陷入了情緒耗竭。
常見的例子就是工作量大、遇到不對盤的同事或者上司,總是對妳雞蛋裡挑骨頭,無論妳怎麼正向思考,就是沒辦法應付。
長期下來,你的情緒就慢慢耗竭。
最直接的後果,就是進入保護模式,進入一個麻木和僵硬的狀態,失去了活力和創造力,然後面對工作也只是被動、機械式地應付。
更極端的,就是會出現“去人格化”。
去人格化,簡單來說,就像是把人“物化”。不把人當成人,而是把人當成完成任務的工具。
一旦去人格化,對周圍的同事會變得非常冷漠。這樣的人成了管理者,會對下屬非常苛刻,没有人情味,慢慢地公司的工作氛圍也會變得功利化。
其他人要嘛就適應,不然就陷入長期壓抑的狀態。
那有甚麼方法可以從這種狀態走出來呢?
最直接的方法,當然就是遠離壓力源,另一種方式,就是讓自己發展出更加靈活有彈性的心智。壓力雖然還在,但你能更妥帖得處理,也就避免了情緒耗竭。
那具體作法有哪些:
1.自己製造一個能讓自己情緒自動回復的結界。
找到一個只屬於妳自己的空間,每天固定時間就去這個空間,比如附近的公園、你家頂樓或者某個房間裡舒服的角落。重點是,這地方一定要能夠讓妳安靜下來。喝咖啡,讀書,聽音樂,打坐冥想,甚麼都好。目的是為了每天都有一段時間是完全屬於你自己的。哪怕只有一刻鐘…
2.建立更廣泛的人際關係。
不論是否在工作,你都需要多認識一些人,聊聊工作或者喜好,說些能交心的話題。一方面,是你能看到人與人之間除了工作之外,還有其他可以學習的東西,可以讓妳避免去人格化的傾向出現。
另一方面,當你碰到挫折的時候,他們可以是你的同溫層,給妳安慰跟鼓勵。
3.讀莊子,並且經常思考甚麼是你能控制的,那甚麼是你控制不了的。
為什麼工作總會帶給人壓力?一部分原因就是工作中有很多事我們掌控不了,而我們的腦袋卻又老是要去想這些事,那這種時候的你是最消耗情緒資源的。
當你能分清什麼是你能控制的,而不想那些你控制不了的事情,專心把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做好,那你對工作就會多一份掌控感。
4.把眼前的工作納入自我發展的長期規劃中。
在工作中最糟糕的心態,就是認為工作只是為了養家餬口,老闆說一就是一。這樣的心態,會讓你自己把公司和你的關係變成是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關係。這個時候,你的情緒資源就會消耗得非常快。
但是,如果你能把這工作看作是你主動選擇要走的一段路,專注於獲得,那你就能從壓力中看到意義。
總結一下,在工作中,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護好自己有限的情緒資源。這樣,對妳的身心健康或者職涯發展都非常重要。
卜卦的用意是讓你多一個選擇,一個方向讓你參考。
最重要的還是要能解決來求問者心中的疑惑!
我做的只是以「共情」(也就是同理心、設身處地),表示出共感,透過卦象去解析求占者的問題,回答問題的時候站在另一個立場去思慮處境,最後才能引領求占的人走向幸福的道路。
你,有事要解惑嗎?
歡迎入內填寫諮詢單: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