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聽過頭牙與尾牙,但是你知道這個詞的由來嗎?
大家都聽過頭牙與尾牙,但是你知道這個詞的由來嗎?
臺灣流行這樣一句俗語:“頭牙無做尾牙空,尾牙無做不是人”
這個俗語在農曆年終往往常常被人提起,引為重視。
那麼,這“頭牙”、“尾牙”是怎麼一回事呢?
做牙的習俗由來已久,最初是從牙商開始盛行的。
牙商就是古代城鄉市場中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,
並從中提取佣金“牙錢”的中間商人,類似近代的經紀人。
明清時規定開設牙行須經官府批准,並發給“牙帖”作為經營執照,方為合法。每年還應依法交納一定數額的帖費和稅銀,稱為牙稅。
持有“牙帖”的人,就叫“官牙”。也有沒有“牙帖”的牙商,就是“私牙”。
頭牙顧名思義就是新的一年裡的第一次做牙。
由於是年頭的第一次做牙,比較隆重,紙錢也特別多,無非就是祈求一整年生意興隆,財源廣進。
尾牙則在農曆十二月十六。祭土地神。
請吃“頭牙”,意味著期望在新的一年裡,繼續保持生意來往的友好合作關係。
請吃“尾牙”則兼有通知在這一天來結算一年往來帳目的意思,如有掛賬欠款,則起著催促還清欠款的作用。
故有頭牙請主顧,尾牙請脫褲的習俗。
如今,人們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,每月兩次“打牙祭”的機會,並不像以前那樣具有引誘力。
但是,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,卻一直被保留下來,具有濃厚的人情味和鮮明的地方色彩。
民俗小知識,你學會了嗎?
下一篇,頭牙如何拜土地公~
教你如何在新的一年,祈求土地公幫你進財,讓你財庫滿滿。
你有事要解惑嗎?
留言
張貼留言